赵树凯:以改革精神编写改革史

2025-03-01


编者按:2月9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农村改革史丛书•安徽卷》编撰启动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在安徽农业大学举行。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昕宣读编撰工作委员会和编辑部人员名单,并为编辑部揭牌,副秘书长胡自强出席专家座谈会。以下是协会农村改革史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丛书主编赵树凯在会上讲话节选。

       

   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不是寻常意义的政策创新或政策调整,根本上是一场政策革命。这场政策革命,是一种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政策变化,是政策方向的根本转变,触动了政治意识形态根本。

   改革之前,长期主导农村政策方向的,是这样一整套政治意识形态,说农民是小生产,每日每时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农民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农村主要问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路线斗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所以,要对农民的资本主义倾向进行“批判”“斗争”,要“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种意识形态,曾经是农村治理的理论基础,造成了政策上与农民为敌。农村改革颠覆的正是这种意识形态。

(左起:张庆亮、赵树凯、崔昕、刘奇)

   农村改革,是政策方向的根本转变,与过去的政策方向是背道而驰。过去说,家庭分户经营是资本主义,集体统一经营才是社会主义,改革则重建了家庭经营制度;过去说,社会主义不允许雇工剥削,改革则允许雇工办企业,鼓励发展民营经济。这种政策革命,在根本上改变了政策方向,颠覆了旧意识形态以及对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解这个政策方向转变的发生过程,是农村改革的核心过程,主要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基于上述理解,本丛书确定了改革史叙事的主体时段,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可称“八十年代改革”。当然,改革的发生发展有其历史的连续性,丛书覆盖的主体时段前后也要兼顾。

   虽然本丛书有基本的设想框架,但是具体如何编纂,是探索中的问题。指导思想是:以改革的精神编写改革史。勇于创新,勇于探索,不受框框条条的限制,不受陈规旧说的局限。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尊重基层创造,做到“求真求实、真人真事、真材实料”。

   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如果没有更多、更新、更高质量的史料开发,就很难实现研究的新突破,也很难编纂出高水平改革史。要在前期史料成果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新史料。改革史研究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新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开发研究上。   

   本丛书不是教科书,不追求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而追求史料的独特性、丰富性。本丛书特色不在于理论和说教,特色在于史料的翔实、细致、丰富和深入。

   本丛书地方各卷的体例、结构等不要求统一,各卷依据本地改革特点、史料状况、研究力量等情况,具体把握,独立探索,创造发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改革史

   中国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安徽农村改革具有先驱性、前沿性,内容特别丰富。安徽卷在丛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安徽改革在中国农村改革中的地位。安徽卷编撰集中体现丛书编纂的探索性、创新性。发挥地方创新作用,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机制,也是本丛书编撰的方法原则。

图片

   (会议现场)

   安徽农业大学承担丛书安徽卷编撰,体现了对农村改革的历史担当。学校党委书记张庆亮教授,作为长期从事经济研究的著名学者,亲自主持安徽卷编撰工作,是安徽卷编撰成功的重要保障。安徽农业大学有雄厚研究力量和资源条件,组建了精良研究团队,编撰工作起步快、起点高,展现了令人鼓舞的辉煌前景。

   刘奇秘书长作为著名农村问题专家,长期奋斗在农村改革第一线,具有从地方到中央的丰富研究经验,对多个领域有精深研究、大量成果。刘奇秘书长倾情投入、精心指导策划,是安徽卷编撰重要优势,对编撰成功至关重要。

   “书写历史的行动本身即是一种历史行动”,书写历史,也是参与历史。本丛书编纂,也是为农村改革做贡献。安徽卷编撰工作正式启动,展现了本丛书良好开端。我们相信,安徽卷编撰将为丛书全面推进创造经验,树立典范,开辟道路。


分享